什么才是真正最好的廣告?
廣告的目的要么是品牌要么是轉化,品牌注重曝光和傳播,轉化注重精準和數量。不同的目的意味著廣告投放形式不同,企業的不同階段側重的目的也不同。
當企業處于初創和發展期,轉化最為重要,當發展到成熟期則品牌應加強。轉化帶來穩定現金流,活過今天;品牌帶來轉化率以及高溢價,活過明天。
當目的是品牌或活動時,則需要大量曝光量,若還能大量帶來傳播則效果最好,比如CPT和CPM形式,常見的有開屏、bananer、硬廣等。
當目的是轉化時,則需要考慮到ROI,比如CPC、oCPC或者CPA形式,常見的有SEM或者信息流廣告。
明確了廣告目的,下一步是明確廣告預算,預估成本。以轉化目的廣告舉例,不論是用數據倒推法,還是參考同行法、同比環比法、還是ROI法都可以大致預估獲取單個用戶成本,進而推算出預算。
一則好的廣告應該是在合適的時間,在合適的地點(場景),用合適的形式,來推送給合適的人。尤其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,流量碎片化前提下,用戶的注意力只有短暫的幾秒。
廣告投放需要明確投放媒介,不同的媒介代表著用戶在不同的場景下需求,我們選擇廣告投放直接是買媒介位置流量,間接是購買該媒介的用戶群體。
所以明確該媒介的用戶場景和用戶群體十分重要。比如視頻廣告位,一般是用戶閑暇時光,尤其是晚高峰時段,為滿足娛樂與打發時光需求,試用于休閑、娛樂、游戲、高頻電商或者品牌廣告。
再比如朋友圈廣告,滿足用戶高頻社交需求,該場景粘性高,由于帶有社交關系,點擊、互動、轉發都較強。
選擇媒介前一定要對自己的用戶人群有所了解,描述出自己的用戶人群畫像,再就是對媒介有所了解。
好的廣告=合適的時間+合適的地點(場景)+合適的形式+合適的人
一個媒介,這里舉例現今火熱的信息流廣告形式。是否值得投放,首先得考察該APP的用戶量,有足夠多的用戶量才能獲取足夠大的流量,其次考察是否你的用戶人群多。
所以需要了解該APP的用戶人群畫像,包括年齡、性別、地域、學歷、婚否、消費能力等等。同樣是信息流,搜狐媒體和陌陌千差萬別。
另外還得考慮該APP的用戶時長和用戶活躍度,時長和活躍度意味著廣告投放量大小,微信朋友圈廣告和wifi信息流廣告也是千差萬別。
還得考慮該APP的數據維度,信息流都說是精準投放,那精準投放的前提是該平臺有大量的用戶,大量的多維度數據,以及該平臺的算法能力。
拿朋友圈廣告和頭條廣告對比,暫且不說兩大平臺自身的算法能力,也不說各自的用戶量多少,單從數據維度來說,朋友圈剩一籌,頭條廣告大多是靠閱讀來積累用戶數據,但朋友圈廣告則有地圖數據、支付消費數據、閱讀數據、社交數據、賬戶數據等等,數據維度還是多于頭條。數據維度越多,則定向更為精準。
找到了合適的人就得用合適的形式推廣出去,在微博信息流和知乎信息流投放廣告形式也是得要符合場景的,微博顯得娛樂有趣些,多用網絡用語,知乎可以選擇知乎體。
其實說到最后,廣告無非就是花錢買用戶,只是這些成本花在了媒介上。流量=拉新+裂變,廣告投放一直處于拉新階段,且效果越來越差,所以如何低成本的獲取用戶就是目前各企業主要目的。
我們本身就是想要獲取用戶,為何要把錢給媒體,因為媒體自帶流量,但不同的媒體轉化率也是不同的,之前大家相信權威媒體,只要在央視打個廣告,中心化流量自帶品牌背書轉化率杠杠,可如今大家開始相信權威媒體的力度減低,那什么媒介在提升呢?就是所謂的網紅、大V、意見領袖們,所以投放自媒體廣告往往比中心化媒體的轉化率變的高些,這是一個趨勢。
另外一個趨勢就是剛才說的裂變流量,既然拉新成本越來越高,流量紅利也不在,轉化率也在下降,那什么方法可以挖掘流量紅利還有提高轉化率呢,事實上還是社交流量,裂變流量,人們相信自己的朋友圈,自己小的圈子介紹。
這就是拼多多崛起的原因,起初不打廣告,不推廣,靠著微信端社交拼團的裂變流量長成如今一個參天大樹,挖了阿里和京東都沒想到的三四五線用戶。
與其把廣告費給媒介,不如直接給用戶,拉來新用戶,拉人的和被拉的都返現,朋友間的轉化率還高。這可能是所有廣告投放者以及企業負責人都應該考慮到的趨勢,殊不知現在的外賣、打車、購物基本上自傳播的APP都啟用這一套路。這樣的套路在于可以用廣告投放積累種子用戶,做好裂變傳播分享的節點。